第RB02版: 日报02版
          

媒体融合我们在行动

□本报记者 王帅

8月3日,按照报社要求,我开始轮岗到新媒体部做一个月编辑。任务是对记者来稿按新媒体要求进行编辑,选择适合新媒体发布的其他稿件。

哪些稿子适合在掌尚鹤壁、微博、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呢?可能是因为对新媒体平台还比较陌生,只要是供给报纸的稿件,有些记者会一股脑儿地发过来,这就需要专职编辑筛选。

  一篇反映自家还未入住的新房被物业公司当成办公场所的稿件,洋洋洒洒写了近千字,稿子当即被值班主任否定:反映问题不具有普遍性,典型个例建议不选用。按照曾在报纸做编辑的经验,我推荐的较长的深度报道稿件也被端口编辑给否决了。

事实证明,“短平快”的新闻内容更适合新媒体。跟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是,现在的评判标准是后台数据——你写的这篇报道有多少浏览量和转发量,有多少人参与讨论。

  我们新媒体部的主任在每周的例会上都向大家强调:记者、编辑一定要站在用户的角度,采编有用信息,赢得用户的青睐。

一个月的新媒体经历给了我一些新的思考: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,媒体人一定要参与其中,尝试去转型、去改变,接受新的信息、新的理念,同时要能够融会贯通,要有创新精神,不然就会在媒体融合的滚滚洪流中被淘汰。

现在每次出去采访,感觉工作节奏更为紧张,手脑嘴齐上阵,脑子要构思采写要点,嘴要问采访对象,手还要时刻拍下适合新媒体发布的照片和视频;拟写标题时,更要细细斟酌,琢磨具有新媒体风格的标题。

记者感言:自媒体铺天盖地向我们袭来,作为媒体人,我们相信它无法代替公共媒体,无法替代媒体机构的强大组织力和生产力,但我们要学会使用现代媒介进行传播,让我们的新鲜资讯有效抵达受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