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RB02版: 日报02版
          

采访承载着荣誉和使命

□本报记者 陈静

今年4月初,我市又获得了一张国字号名片——全国“海绵城市”建设试点城市,成为全国16个试点城市之一。

4月2日,一直关注我市申报海绵城市”的我,得知了财政部网站已开始对包括我市在内的16个“海绵城市”建设试点城市进行公示的消息。于是,第一时间赶往市住建局采访,想把“海绵城市”有关的东西全部挖出来。

其实,早在正式获得这张国字号名片之前,我就对我市积极申报争取“海绵城市”建设试点的情况有一定了解。来到市住建局,感觉其他人和我一样兴奋。因为从1月底,国家财政部等下发《通知》组织申报,到我市积极开展申报工作,2月份获得全省唯一向国家推荐申报“海绵城市”试点的资格,再到4月初成功成为全国“海绵城市”建设试点城市……短短3个月,我市在全国范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,大家都纷纷对鹤壁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,而一个个疑问都需要通过新闻告诉大家。

经多方采访,我了解到建设海绵城市”是我市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,有关人士向我逐一细数我市在建设“海绵城市”方面具有的优势,展望未来将“社会效益+经济效益+生态效益”取得的成绩……前前后后、仔仔细细了解,成稿之后反复修改,不想遗漏任何一个有价值的地方,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细节。最终,该报道刊发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,一个全新的“海绵城市”理念在鹤壁人心中深深扎根。洛阳日报社还派记者,拿着这篇报道来到我市实地了解“海绵城市”建设。

记得一次在采访改造项目时,恰逢大幅降温,室外温度不足8摄氏度,采访在大风、灰尘、小雨中进行了近两个小时。施工人员对我说:“吃了这么多灰,不习惯吧?”我笑笑没有回答。

大概在人们印象中,像我们这样的记者,日常工作都是开开会、改改材料,工作环境不是办公室电脑前,就是会场室内,风刮不到、雨淋不着。然而实际采访中,项目现场踩泥、吃灰,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,这也正是我们大多数记者日常的工作状态。

记者感言:采访“海绵城市”建设,可能不是我7年记者生涯中最辛苦、最困难的一次,却是最有意义的一次。如今,全市“海绵城市”改造项目遍地开花,我也从一知半解,到现在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它,每个项目都逐一走过,不停用笔记录,告诉大家“海绵城市”到底是什么,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。虽然辛苦,但也承载着荣誉和使命,所以必须尽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