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,这个职业更多的是责任和艰辛
2015-11-09 03:04:28
在火车上采访邢二朋后,记者当晚在一节卧铺车厢写稿。 资料图片
□本报记者 陈海寅
11月8日记者节,我的微信朋友圈被各种和记者节有关的信息刷屏,其中一篇题为“你以为记者是什么样子”的文章被同行转发最多,文中以图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记者的工作和生活状态,生动地描述了记者为写出好报道付出的种种艰辛。
这篇文章让我深有感触。今年夏天,中宣部下发文件,要求集中报道4名优秀青年大学生,于两年前在黄河中勇救3人的我市优秀青年邢二朋成为其中之一。当时的邢二朋已经大学毕业,应聘到中铁十四局南京项目部。7月7日集中采访之后,7月8日我再次接到采访任务:随邢二朋前往南京进行连续报道。
邢二朋前往南京的车票是7月9日。接到采访任务后,我和网络部的同事董丹第一件事就是订往返车票。因为时间紧,邢二朋乘坐的那趟列车票已售完。拿着单位开具的证明和记者证,我们和鹤壁火车站的有关负责同志沟通,与邢二朋一起挤上了南行的列车。
当晚的采访就在我们乘坐的拥挤不堪的车厢里进行。之后我找了一个卧铺车厢,在走廊上的小桌子上写好稿件,用手机发到编辑部邮箱,算是完成了当天的任务,7月10日见报的《“年轻时就得多经受些磨炼,多学些技能”》一文,就是这样完成的。因为在摇晃的列车上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,我晕车了,写稿过程中,当晚吃的东西全吐了出来。
那晚我们几乎一夜未睡。凌晨4点多,我们到达南京,辗转来到南京市六合区横梁镇石庙村,中铁十四局南京项目部第三测量队的员工宿舍就在这里。我们在附近镇上一家家庭旅馆住了下来,直至邢二朋报到、上工。
出差期间,因为挂念家中年幼的孩子,我一直关注火车票的订票网站,希望能刚好碰到有人退票,好“捡漏”提前返鹤。但最终我们也只是订到了7月13日晚上的列车离开了南京。
记者这个职业,外人看起来很风光,但做起来很辛苦。从业以来,我和同事也曾遇到比上述事件更波折、更有难度的采访,我们都是想尽办法,使采访任务如愿完成。
记者节当天,我陆续收到读者发来的问候短信,心里的暖意油然而生。在此谢谢每一位关注我们、关注媒体的读者,正是你们的信任与支持,才让我们更有信心、更有动力把工作做好。